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之窗 -> 讲话文论
俞顺虎在区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访问次数:

深化农村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全力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区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7月28日)
俞 顺 虎 

同志们:

  这次区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农村建设成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面,我代表区委常委会,讲三个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自2006年以来,我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区实际,突出重点,积极创新,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9.72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一产增加值6.45亿元,比2005年增长26.4%;农民人均纯收入7921元,比2005年增加2615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针对我区柑桔产业“一业独大”、效益回落的实际,坚持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坚持一手抓宜种柑桔区域的“三疏两改”,提升品质;一手抓不宜种柑桔区域的改造改种,调整结构。共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面积4.2万亩,建立柑桔示范基地7.76万亩,被评为全国优势农产品(柑桔)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区)、全国柑桔“二十强县(区)”;特别是把废弃园地开发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重点推进以“三低”桔园改造为重点的废弃园地综合整治,目前已通过整治面积2.14万亩,“三低”桔园改种粮食、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1.85万亩。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方面,狠抓“四中心两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引进鲟鱼产业,鲟鱼产业示范园区已列入我省第一批现代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鲟鱼加工基地已全面开工建设;城郊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竹木加工等特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家庭经营向规模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转变。全区流转土地3.55万亩;流转山林1.94万亩;完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2个、省级8个,受益面积24.3万亩;目前全区有各类种养大户889户,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61个,带动农户3.49万户;全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个,36个农产品通过各种产品质量认证、获得名牌产品称号,出口、加工比重进一步提高。

  2、农民收入从依靠种养业为主向多渠道增收转变,收入稳步增长。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在切实抓好种植养殖产业增收的同时,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多元增收。广泛开展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五年累计培训农民9万多人次,转移就业5万多人次,去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4027元,比2005年增加1954元,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9.1%提高到去年的50.8%。依托我区的生态环境优势,狠抓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农家乐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托老型农家乐发展势头良好,现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5个,其中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点)6个、示范乡镇1个,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发展农家乐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推广。继续狠抓来料加工业,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区现有各级来料加工经纪人396人,从业人员3.9万人,去年发放加工费1.6亿元,比2005年增加1.23亿元。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加大“三农”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政策性增收,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由2005年的43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758万元。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结对扶贫等途径,下山脱贫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推进,2006年以来,共安置下山脱贫农户1462户5212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户减少了8912户。

  3、农村环境整治从局部试点向整线连片推进转变,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以“千万工程”为龙头,扎实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3.6亿元,完成环境整治村建设254个,占全区总村数的91%,其中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个、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4个。在推进过程中,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政策资源,突出重点,不搞大拆大建,坚持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整线连片推进。石梁至七里、万田至九华、花园至石室“三线”整治成效显著,其中“石七线”被全省现场会推广。同时,深入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流域综合整治和农村电网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区共建成乡村“康庄工程”和农村联网公路620公里,通乡村公路等级率、硬化率均达100%。解决了12万农民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85%,完成13座病险水库加固。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和新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和生态区创建等工作,完成128个村生活污水净化治理,新建沼气池4.48万立方米,完成14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27个、市级49个,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此外,还启动了航埠、石梁两个文明集镇创建,航埠经济强镇发展快速,农村住房改造试点工作也顺利推进。

  4、农村社会民生事业从重点单项突破向系统整体推进转变,民生保障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切实把社会民生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2009年区财政投入民生社会事业经费2.43亿元,比2005年增加1.12亿元,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坚持统筹城乡,整合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推行“一校两区”模式,成为全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推广模式之一;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等“四项工程”建设,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10家建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6家。切实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和报销标准,政府出资部分从2005年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今年的135元,农民参合率达93.3%,共为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727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区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均已按月领取养老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今年的188元,发放低保金3100多万元。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95.6%,实现农村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被征地人员实现“即征即保”;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共救助困难群众7.06万人次,发放救助金4401万元。农村群众文化不断繁荣,被评为省级“体育强区”,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种文化”、“送文化”活动,共培育文化特色村75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17个,培育了余东农民画、西安高腔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全区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率达100%。扎实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乡镇连锁超市和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

  5、农村社会管理从一般事务管理向综合服务管理转变,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转变乡镇职能,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不断加强,基层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区委始终坚持把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先锋工程”建设和“三级联创”活动,连续8年开展“双培双带”、“好搭档”等评选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全面推进“村财乡管”,清理村级债务,五年累计化解村级债务560余万元。全面落实村两委主职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挂钩和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保障制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完成,保障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行。全面推进“村情百宝箱”、“三民工程”建设,推行村干部“四荐三审六公开一选举”制度,农村基层组织换届工作平稳有序,“村情百宝箱”制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基层群众的拥护,被纳入市“三民工程”建设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主动服务“三农”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制度,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全区98%的行政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求,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深入推进“平安连万家”综治网格化管理,综治工作室(站)行政村覆盖面达100%,建立完善了区领导“双联”责任、领导下访约访和基层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等制度,积极探索综治维稳责任考核等维稳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积案化解年”等活动,成功化解了一批积压多年的信访问题。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累计创建民主法治村210个。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村官”制度,完善城乡结对、村企结对等制度,五年累计选派指导员229人次、特派员57人次、“大学生村官”141人次,结对村覆盖面达50.7%。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惩防体系,2006年来,共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69起,69名党员干部受到党纪处分。

  总的来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难度大,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滞后、流通不畅、效益不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增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要实现持续增收难度很大。三是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配置不均,村镇规划执行体系不完善,“有新房、无新村”,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流转、中心村建设、宅基地整理、户籍制度、金融服务等关键环节亟待破题;四是农村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和村集体财务管理而引发的矛盾较多,加之部分基层干部观念和工作作风难以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农村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较大。因此,全区上下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正视上述的困难和问题,认清新形势,把握主动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克难攻坚,勇于突破,努力开创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二五”时期我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得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把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实际,作出了我省统筹城乡已经进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阶段的基本判断,并把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政策项目扶持力度每年都在加大;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作为城乡一体发展来布局,为我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我区实际看,随着近年来工业“两个主战场”的迅速发展,工业经济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将有效增强我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为我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加之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不断增强,这为我们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当前及“十二五”时期,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一体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和生态人居环境;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强化基层基础,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上述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农业生产园区化。到2015年,全区建成4万亩规模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0个,实现区有综合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农民增收多元化。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到2015年达到1.2万元,7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比2010年翻番。

  ——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5条骨干公路全面实施,中心城区至乡镇的“扇形”大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庄布局更加合理,航埠、石梁两个中心镇和30个中心村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管理制度化。村级组织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消除“空壳村”;农民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矛盾化解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配置,使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供销一体化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改革、开展农业招商、强化服务、培育品牌等措施,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园区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必须坚持敢于创新、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用创新的思路破解“三农”难题,这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期、攻坚期,矛盾问题多而复杂,体制机制制约明显,这更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要在统筹城乡、农村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公共服务、合作经济、基层民主、社会保障、“走出去请进来”等方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的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资源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做到关注农民、服务农民、塑造农民。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实施各类惠民便民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三、“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二五”时期,我区新农村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抓手。要以抓工业园区的办法和措施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我区农业资源特色和地处城郊的实际,科学制定《柯城区城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建设规划》,合理定位现代农业园区,并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要求,细化年度建设计划,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与以废弃园地低丘缓坡开发、宅基地整理等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与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相结合,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积极整合农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等涉农项目资源,加强对园区的水利、道路、电网、库房等配套,全面改善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园区真正成为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产品优质安全、经营体制完善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接二连三”的有效载体,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研究出台扶持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土地流转、设施装备、农机购置、种子种苗、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

  2、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坚持培育、提升、引进相结合,发展壮大经营主体。到2015年,发展专业种养大户1000户,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一要抓培育。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有志于农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扩大经营规模,转化为专业大户;鼓励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园区;总结推广七里乡“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经验,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与创办农业实体。二要抓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社要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为重点,提升规范化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与农民利益关系紧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完善龙头企业引导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联建基地、品牌营销等形式,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三要抓引进。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完善农业项目扶持政策和农业招商考核办法,建立农业招商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种养模式先进、设施装备优良、市场渠道通畅、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3、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大力实施“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技推广模式,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在良种培育、高效栽培模式、生态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加强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农技员队伍建设,大力倡导农技人员蹲点抓示范,并将蹲点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农技服务实体。要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型实用人才,组织开展种养大户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要强化生产综合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作业服务市场化。逐步完善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组织全覆盖、领域多元化、服务综合化。引导科研单位和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代耕代管代收、病虫统防统治、农资经营、动物诊疗等专业化服务。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引导力度,强化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生产经营和合法权益保护提供服务。三要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完善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区、乡、村三位一体,互相联动的农村信息综合发布平台,重点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信息、市场供求、招工用工等信息。鼓励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拓市场,加快山地蔬菜配送服务中心、城郊蔬菜自产自销中心及异地“窗口”建设;引导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销售中介组织联营合作闯市场;鼓励农产品扩大出口,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推进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日用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面,统一配送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根据“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科学编制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重点要做好航埠和石梁两个中心镇规划,完善中心村建设规划,优化和合理安排集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要严格规划执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当前要重点整治农村违章建房等突出问题,依法规范农村建房秩序。

  2、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改善我区农村交通条件作为“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全面实施石梁至华墅、西区至沟溪、西区至九华、西区至石梁、省道兰溪至开化柯城段等5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至乡镇的“扇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村客运服务。继续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深入推进“千库保安”工程,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3、以文明集镇和经济强镇建设为载体,推进中心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有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建设,着力提高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文明程度。航埠镇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及集镇商贸业快速发展的优势,强化规划引导,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集镇整体形象;适时启动集镇小区开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石梁镇要结合农房改造,加快推进老集镇的改造,重点加强主要道路、沿街商铺和集镇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功能完善。以文明集镇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群众的文明素养。其他乡街也要根据实际,结合集镇中心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4、以农村住房改造为切入点,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中心村、一般村、撤并村分类推进的思路,根据村庄布局规划,深入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并适时开展行政村撤扩并工作,优化村庄布局和资源配置。要把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与中心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石梁、沟溪试点并认真总结经验,落实好“一户一宅”用地保障、规费减免、资金扶持、宅基地复垦和宅基地置换等相关政策,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好、公共服务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中心村集中居住区。要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特别是对下山脱贫、灾害点安置、危房改造、村庄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主要向中心村倾斜。

  5、以生态区创建为契机,建设生态家园。以巩固提升“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按照“巩固提升、提质扩面”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清洁乡村”行动,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升整治与管理水平,到“十二五”期末,所有村都得到整治和提升。紧紧抓住省委开展的“生态浙江”建设和我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机遇,认真实施一批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扎实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面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广农村沼气运用和规模养殖零排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加强林地、耕地保护,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完善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到2015年,新造林1.5万亩,建设25个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21万亩。

  (三)加强农村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1、促进农民多元增收致富。结合传统农业转型提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鼓励农民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业,促进产业增收。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广泛开展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的订单式、委托式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采取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优惠等措施,鼓励农民创业增收。要充分发挥我区生态优势,进一步创新经营理念、加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巩固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要继续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培育和扶持来料加工经纪人、专业村,鼓励他们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扩大覆盖面,促使来料加工业向家庭工业转变。

  2、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步伐。巩固提升“一校两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成果,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积极探索区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流动、管理机制的构建,推动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区农村15年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6%以上。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参保居民就医“一卡通”、公共卫生“一站式”服务和网络实时结报,方便群众看病。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健全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要加强乡镇基层的综合文化站和特色文化村培育,注重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巩固和提升体育强区创建成果,完善文体配套设施,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和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着力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强化农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接轨。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更加合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和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机制,完善对重大、特殊疾病的“二次补偿”机制,稳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搭建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平台,落实农村低保提标扩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等制度,健全完善农村贫困群众临时性社会救助和就业救助等制度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4、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帮扶机制,明确帮扶目标,并将帮扶结果与联系部门(单位)的考核相挂钩,切实使各项帮扶举措落到实处。抓住省里扶持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下山脱贫,并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落实好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落实好低收入农户就业技能免费培训、子女就读职校入学免费等优惠政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帮扶、部门全面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按照“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依法、自愿、有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要求,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在流转中要充分兼顾农民的利益,积极创新农地流转方式,鼓励外来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探索组建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为主要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依据所持股份参与分红,确保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要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深化农村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原则,进一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争取用2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主体改革。建立健全集林权登记、评估、抵押、交易、咨询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要素市场,规范推进林地流转,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开展林业政策性保险,将林业生产纳入保险保障体系。

  3、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完善推广“定点、定时、定人”的流动银行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推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等新型金融组织试点。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产品,探索推进林权、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四荒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予以抵押融资。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构建农村信用社、乡镇、村和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合理制定信贷授权授信,提高办贷效率。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土地整理、低丘缓坡开发、宅基地整理等政策,发展村集体经济;积极鼓励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对现有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公用房、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通过公开招租,挖掘集体物业资产的价值;鼓励村级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村留用地,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集体物业项目,开辟集体物业增收的新途径;鼓励村级组织对村集体经营土地和通过流转后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项目;鼓励利用集体货币资产或帮扶资金,通过异地购置物业等途径,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招标等公开方式进行宅基地有偿选位,增加集体收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维护农村各类财产权益。要切实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的民主管理,完善“村财乡管”等财务管理制度,探索“组账乡管”制度,严格财务运行监管,确保集体资金、资源、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放开农民进城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进一步完善政策,适时推进“村改居”工作。

  (五)推进“三民工程”建设,强化基层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创新载体、狠抓落实,不断强化基层基础。一要加强教育。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开展“践行科学发展、争当时代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和“三级联创”活动,根据基层党员和工作的实际,切实加强基层党员特别是村两委班子的培训、教育,争创“五好”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二要完善制度。不断完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重点完善村级班子定期民主生活会、两委联席会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重大事项决策报告、重大财务联章联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公开、有序、高效、规范运行。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运行经费补助、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障补助、党员关爱专项资金等各项补助制度,全面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并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增强基层干部责任心,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业热情。三要选好用好干部。扎实做好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坚持和完善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和村委会“海选”,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激励村级干部干事创业。完善农村党员发展“两票决议”、“三推一定”工作等制度,重视从创业大户、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添新的活力。

  2、改进干部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效率。把推进“三民工程”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抓手,进一步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乡村干部要围绕“三民工程”的民情档案管理、民情沟通、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切实做好村情民意平时收集、积累、更新等工作;认真扎实开展“村民活动日”,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民情沟通方式,提高民情沟通实效;准确掌握群众诉求,及时研究解决群众重点、难点问题,主动将服务窗口前移,零距离为农民群众提供行政审批、政策解答、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服务员。要加强各乡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年等活动,着力在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切实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干劲不足、执行不力、管理不严等突出问题,提高办事效率。

  3、加强民主管理,保障干部廉洁干事。民主管理是保障干部廉洁干事的重要手段。要深化“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难点村”整治,加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建设,坚持村务财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重大村务公决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立村务民主提议、村民约谈等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加强村民代表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务村务公开方面的监督保障作用。大力推行村级事务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八项机制”,对村内工程发包、大额经费开支、宅基地审批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决策。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4、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农政策、决策和项目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解决土地征迁、环境污染等涉及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完善多元化纠纷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认真落实信访维稳“双联”责任、下访约访等信访工作制度,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工作。同时,要加大对无理访、缠访、闹访和非访的依法处置力度,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加强农村基层政法综治建设,完善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机制。充分发挥综治维稳责任金制度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路径,加强乡镇(村)综治中心(站)建设,加大治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要求,全面开展“平安连万家”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农村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和防汛、防疫、防火工作,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强化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动、各方互动的领导体系。要明确各方职责,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综合协调作用,按照“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细化任务,分年度制定目标,并将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到项目、分解到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各乡镇(街)要切实承担起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的重任,各部门(单位)、社会各界都要主动融入,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专门的督查考评机制。要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具体工作纳入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和指导范围,进一步发挥人大和政协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经费投入机制,区级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并建立有计划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发挥部门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积极为联系村发展出谋划策,扶持发展,努力推进城乡均等化发展。

  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全区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为开创我区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

 

 

关于网站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衢州市柯城区电子政务中心建设管理 浙ICP备05002281号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