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之窗 -> 讲话文论
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 推动柯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朱建华同志在区七届政府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二○○八年一月八日
      访问次数:
同志们:
  这次区政府全体(扩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及区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7年政府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08年政府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推动柯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根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奋进的2007年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三大战略,团结协作,务实奋进,全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推进,十件实事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20.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亿元,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总额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57%;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83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元产值能耗下降3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率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回顾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中求快,全力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我们坚持“量质并举、好中求快”的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1.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把主攻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主抓手,深入实施工业立区战略,坚持以拓展空间为重点,以加大投入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载体,以服务企业为抓手,制定出台“新工业38条”政策,千方百计突破征地、融资等瓶颈,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贡献明显加大。一是工业增速与效益同步提升。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11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比上年提高36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着眼于大投入促进大发展,全区完成工业投入9.15亿元,增长27.6%。二是企业成长态势良好。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有6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总数达到50家。企业创新能力增强,认定省级新产品6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产品产值累计达2亿元,同比增长110%。三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出台节能降耗措施分工抓落实工作方案,坚持治老与控新相结合,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否决了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和149.8%。四是工业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工业平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亿元,新开发园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东港工业园加速向东推进,新增用地1000多亩,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完成航埠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358”的目标,整体框架进一步拉开,完成新增工业用地700亩。五是“园区经济”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园区工业产值超13亿元,在全部工业中的占比提高7个百分点,入库税金比上年增长126.7%。
  2.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入。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重点,通过“抓龙头、建基地、联农户”,大力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实现农业总产值(现行价)10.2亿元,同比增长14%,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市级5家。深入实施农业“五项特色产业”提升工程,高效种植和特色养殖竞相发展。一是柑桔品质显著提升。把全区16万多桔农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新建20个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示范点,总示范面积达到5000亩。姜家山乡“柴家”牌柑桔荣获浙江农业吉尼斯柑桔擂台赛第一名,华墅乡“王后”牌柑桔获“农科杯”2007年度衢州市“桔王”称号。全区柑桔产量达30.6万吨,产值超4亿元,同比增长21.7%。二是蔬菜业呈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发展。新建2200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基地面积达1.5万亩,蔬菜配送、加工、采摘游等迈出了新步伐。三是畜牧业产销两旺。落实能繁母猪直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全区畜牧业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28.2%。四是特色水产养殖有新突破。投资1.25亿元共建集繁育、养殖、加工、出口和休闲为一体的国内最大鲟鱼高新技术园,被农业部授予“科技成果转让示范基地”,首批7000尾鲟鱼顺利入园,素有“黑黄金”美誉的鲟鱼产业开辟了我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五是全面启动竹林增效富民工程。着力建设省级竹子现代示范区,重点实施了七里乡万亩毛竹增效示范园区,在石梁、九华两个乡镇建成单体规模200亩以上连片的高效竹林示范基地15个。
  3.商贸服务业不断繁荣。围绕打造工贸一体的现代中心城区目标,积极探索工贸联动发展之路,全区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5亿元,同比增长13.4%。一是加快发展特色服务业。发挥城区商贸集聚优势,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建成“左岸新天地”、“时代广场”等品牌商业圈,为市场繁荣增添新活力。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主的特色现代服务业,基本建成社区“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初步形成。二是坚持建设与繁荣并重,全面提升专业市场建设。衢州专业市场城全年交易额达37亿元,石材市场被评为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第二届浙江(衢州柯城)五金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成果丰硕,签约协议投资额达2.8亿元,建材产品成交额6000余万元。建区以来首个省级重点项目衢州柑桔加工贸易城用地完成挂牌出让前期工作,引进了1.2亿元的农产品气调保鲜物流项目。三是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年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4.6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区农家乐已发展至8个乡镇27个村145户,全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营业额达3000万元。协助举办了中国(衢州)第四届华东旅游交易会暨第三届浙江山水旅游节开幕式,展现了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独特魅力。四是建筑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筑业总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37.8%;房地产投资总额4.4亿元,同比增长15%。五是外向型经济稳步增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应对出口退税等政策的调整,大力拓展对外贸易,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00万美元,同比增长60%,其中出口总额6300万美元,同比增长57%;实际利用外资34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00万美元,提前三个月超额完成全年合同外资工作目标。
  (二)紧中求进,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千方百计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努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后劲。
  1.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坚持产业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的思路,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全年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40个,协议投资21.2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到位资金10.3亿元,同比增长15.9%。今年招商引资工作,可概括为三个特点:一是集聚度高。园区成为项目引进的主战场,着力引进工业项目,工业项目引资额和实际到位资金占比分别比去年提高4.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二是质量好。单体项目投资额度明显提高,新引进项目平均单体投资额比上年增加1300万元,达到2430万元。三是规模大。大项目数量明显增多,新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比上年增加8个,协议投资额10.4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比上年增加4个。特别是引进了飞宇光电、盈联科技等一批大项目,促进了我区工业结构的调整。
  2.项目建设合力推进。健全项目建设机制,提高项目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春季行动”、“百日攻坚”等活动,有效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实施。一是重点项目全面完成。全区7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4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5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9亿元,同比增长28.9%;29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19.9%。二是切实加强项目谋划。首次在各乡镇(街)、部门中全面开展项目谋划工作,全区共谋划包装新项目158个,总投资97.6亿元,其中报市项目库项目100个,总投资89.7亿元。三是积极配合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物流通道、民航大道、黄衢南高速公路柯城段征迁、塔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山公墓道路建设等一批省、市重点建设项目难中推进。
  3.要素保障得到加强。主动适应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调整带来的新变化,调动各方积极应对,较好地缓解了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资金方面。在科学调度政府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加强融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年共向省级部门争取各类资金达1.5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4.5%。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区政府与温州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区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获得省建设银行授信4800万元的贷款额度;与宁波北仑区共同开发建设航埠——北仑工业园,主动承接北仑及宁波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航埠工业功能区和中心镇基础设施改造工程,获得国家开发银行5000万元的信贷支持。成功推进西港片区整体纳入市区总体规划,新增工改商面积1037亩,为我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土地方面。强化土地要素资源储备,全年新增农转用土地1300亩。大力开展土地开发、园地整理和宅基地复垦工作,全年共完成整理土地42000亩,新增耕地5700亩,获折抵指标4100亩。完成新垦造耕地2300亩,连续13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按照“内涵挖潜、存量盘活”的用地思路,共盘活存量土地1300亩,极大地支持了全区长远发展。
  (三)统筹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确立“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乘势而上,加速推进,积极探索具有柯城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1.“五城联创”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市区合力,全民发动,强化投入,全力攻坚,特别是在广大街(乡)、居(村)基层干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省级灭鼠先进城区的复查考核,基本完成“五城联创”2007年的工作目标,并被评为“浙江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区”。一是广泛开展“清洁家园”等各类专项集中整治活动。深入实施“四化”工程,进一步改善环卫设施,保洁保绿、“门前屋后三包”等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城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二是城中(郊)村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投入1100万元,对35个城中(郊)村开展全面整治,新增硬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添置了一批垃圾车等,一批多年积累下来的重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三是城中村改造安置工作稳步推进。高品位建设北门新村和铁路南村安置点,共安置拆迁户613户763套,迁建安置地块和公寓安置房全部交付到位,拆迁户喜迁新居。
  2.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从柯城实际出发,牢固确立“规划带动、投入促动、上下联动”的理念,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加快城乡规划编制步伐,完成了30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以“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为抓手,投资2470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完成石梁至七里的生态经济产业带“联片整治”工作,建成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4个、环境优美村10个。石梁镇坎底村、张西村和七里乡黄土岭村、杨坞村作为全省“千万工程”现场会考察点,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央视七套“走进新农村”特别节目在我区航埠镇严村录制,扩大了我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农村“四项工程”深入实施。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整合各类资源,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民饮用水、沼气工程、农村道路联网工程等一批实事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0%以上,解决与改善2万多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新增沼气池1万多立方米,新建农村联网公路82公里,加强了农村重点路段安保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素质培训深入开展,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转移就业11000人。下山脱贫工作进展顺利,326户1132人下山脱贫。农村新社区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多年实践、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好成效,开展了省、市两级试点工作,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新社区建设实验区”。山林二轮延包工作成效显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单位。
  3.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认真落实省、市生态建设和环保整治责任书各项任务,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计划之内。“811”污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一批省定规模养殖场和市定生态违规坟墓得到整治。发挥钱江源头生态环保专项补助资金最大效应,着重加快生态建设、环保设施、农村污染综合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方面建设,全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配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深入推进生态柯城建设,七里乡、石梁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七里乡黄土岭村和府山街道府山社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和国家级绿色社区。
  (四)关注民生,努力加快构建和谐柯城。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
  1.新型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就业超市作用,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87%,城镇“零就业家庭”等一批就业困难群体得以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对象在实现“应保尽保”基础上,全面提标扩面。新增被征地人员全部实现即征即保,历年应保尽保人员参保率达到78.9%。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7.7%和93.8%,敬老院“六挂钩”长效管理机制列为全省的典型。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关注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难题,圆了275户困难群众的新房梦。开展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省试点工作,将市区两级8.7万名城镇弱势群体纳入医疗保障网,参保率达79%,居全市首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起构成了“病有所医”三张网,使老百姓最为期盼的民生理想成为现实。稳妥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并落实了后期扶持政策。建立“慈善物资捐赠中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民政工作成效显著,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区”和“全省民政优抚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2.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健全工业110服务体系,切实办好网上技术市场柯城分会场,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终端建设达到100%,科技信箱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工会成果丰硕,签约合同成交额达1180万元。继续巩固教育强区和体育强区的创建成果,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城区强校接管农村完小”的一校两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入推进教育“四项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2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双第一的好成绩。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各1个、市级特色文化村3个,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和九华梧桐立春祭祀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沟溪乡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深入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全区共有19.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参合农民两年累计体检率均达89%以上。加快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石梁、沟溪、华墅、万田4个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所属的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完成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建设,花园中心卫生院新建医疗预防综合楼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武装工作取得新进展,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3.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等系列活动,实行信访维稳和发展“双联”责任制度,着力夯实基层信访的基础工作,新新街道平稳移交,一批疑难信访得到妥善解决。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呈现下降趋势,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县)”。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等建设,开展了九华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等实战演习,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积累经验。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三个零增长”。建立防范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监管机制,我区被评为全省清欠农民工工资先进县。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不断加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全区规模餐饮单位和500人以上学校食堂实行卫生监管量化分级管理,实现每个行政村和全部有商店的学校都建有放心示范店或连锁超市。认真做好防汛、防旱等防灾减灾工作,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继续名列全市前茅。
  4.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以及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定期举行学习会、报告会,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出台新一届政府《工作规则》,促进政府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实施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制度,深化干部人事管理。深入开展“三服务”、“两年”等活动,促进政府工作提速,区行政服务中心事项办结率达99.2%。积极培植财源,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切实优化支出结构,区财政向“三农”、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支出近2亿元,同比增长23.9%。注重开源节流,规范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发挥区核算中心的监督作用,全年共拒付不合理开支200多万元。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基建项目等审计,全年共审计出违规资金400多万元。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公务考察等制度,政风行风进一步改善。
  与此同时,人防、统计、档案、外事、侨台、民族、宗教、电大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去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创业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也是全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奋发有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项目基础工作薄弱,重大项目储备不多,资金和土地等要素制约矛盾较为突出,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十分紧迫。三是财政收入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共支出的需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四是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稳,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五是政府职能转变、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
  二、今年面临的形势和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昨天召开的区委六届四次全会,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要求,认真回顾去年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紧密结合柯城实际,审议通过了《中共柯城区委关于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的决定》,对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区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把“创业创新、富民强区”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之中,全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宏观形势看,今年世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区域协作共赢融合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省委省政府重视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山海协作”的力度不会减弱,市委市政府提升市区发展的首位度决心不会动摇,这些都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国际贸易壁垒和磨擦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人民币汇率也在加速升值,节能减排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也在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些都给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上有一个新的转变。
  从柯城实际看,当前正处在克难闯关、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近几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扩大,容不得我们在发展速度上放慢脚步;虽然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拥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但宏观调控政策日益趋紧,容不得我们在发展转型上有丝毫松懈;虽然对外开放、借力发展迈出可喜步伐,但区域竞争更趋剧烈,容不得我们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停滞不前;虽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但保护“浙江绿源”的政治责任更为突出,容不得我们在节能减排上降低标准;虽然民生保障、平安建设赢得群众好评,但群众的期盼和要求正不断提高,容不得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减缓力度。面对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正视困难和问题,更要看到优势与潜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注重在创新理念中寻找出路、在主动适应中破解难题、在狠抓落实中促进发展,努力把柯城经济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200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创业创新、富民强市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市五届政府第六次全体会议和区委六届四次全会的部署,紧紧围绕“两大目标”,扎实推进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拓展产业平台,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更为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008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规模以上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下降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的计划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新的一年,在工作指导和把握上,要按照区委六届四次全会对“创业创新、富民强区”作出的总体部署和提出的“四个三”的工作要求,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第一,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节能减排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的应有要义。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把环境保护提高到“生命线”的高度,强化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对工业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品牌建设。要坚持好字优先,把“好”与“快”统一于柯城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必须把拓展产业承接平台和提高招商选资质量作为工业突破的重点。工业是立区之基、强区之本,柯城的跨跃式发展根本在于工业突破。平台建设是工业突破的主战场,招商引资是工业突破的主抓手。必须集聚有效资源,调动有利因素,全力拓展工业园,全面聚焦大项目,以工业的大投入和快崛起推动柯城经济新的跨越。
  第三,必须把激发群众自主创业和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根本。创业是财富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推进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干事业,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培育创业创新主体,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让劳动、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创业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四,必须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社会和谐,民生为本。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和谐也是政绩的理念,注重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既向发展要成效,又向和谐要成果。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配置公共资源,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覆盖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扎实做好2008年的工作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要求,2008年政府将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眼于产业竞争力提升,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
  1.提质扩量,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提升质量,扩张总量,确保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一是拓展平台建设。完善园区规划,突出园区特色,举全区之力做大做强东港工业园和航埠工业功能区,使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财政增收的主渠道。开辟政府投入、银行融资、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新增可供熟地1500亩以上。探索园区和集镇工业功能区建设管理新模式,建立园区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平台的大发展。注重发展高速公路“互通口”经济,把黄衢南高速、杭新景高速等在我区的“互通口”作为培育产业、吸纳要素、扩大宣传的重要平台。二是促进产业集聚。要围绕市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现有产业,进一步科学定位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激励,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衍生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产业联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使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强化创新能力。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实施省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制定落实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向技术改造要质量、要效益、要速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新产品的产出率和高新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四是狠抓节能减排。认真落实柯城区“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进一步降低综合能耗,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着力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治污措施的落实,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严把项目落地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项目落户。
  2.注重效益,大力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4%。一是提升“五项特色产业”。以争创农业强乡镇、强村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一村一品”特色经营,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努力把柑桔、蔬菜、畜禽、水产、竹木等五个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链做长。做优柑桔业,继续深入实施柑桔品质提升工程,新增示范化基地3000亩,实现三年达到8000亩的目标,打响柑桔品牌,为我区由柑桔大区迈向柑桔强区打下扎实基础。做大蔬菜业,加快高山蔬菜和无公害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全年新增山地蔬菜500亩。做强畜禽业,全面实施生态牧业富民工程,力争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提升水产业,全力做好鲟鱼基地建设,实现出口鲟鱼鱼子酱3.5吨,繁育苗种100万尾,养殖成鱼20万尾。拓展竹木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建设3万亩毛竹现代园区。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积极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提高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要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勤劳致富、就业致富、创业致富的观念,继续推广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和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等“三来一加”模式。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力争通过五年,使全区80%以上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集农业生产、供销、信贷、科技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利益联结紧密、产供销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年培育规范化农业合作社16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和发展产业链长、联结基地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外贸出口企业及现代设施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对本地农副产品的消化能力、辐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今年要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
  3.繁荣商贸,着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并促进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突出生产、面向生活、开拓农村”的思路,不断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一是加快推动专业市场的建设和繁荣。抓好衢州专业市场城二期开发,力争新开张专业市场2家以上。加大专业市场推介力度,市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亿元以上。按照工贸联动的思路,促进市场由建设型向建设培育型和中转型向产销结合型转变,力争实现市场交易额超过50亿元,着力把专业市场打造成为四省边际规模档次高、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的品牌市场。二是加快推动城乡服务业的发展。以构建区域性的商贸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区商圈网点布局和业态调整,着力将坊门街、五圣大道等街区培育成中心特色街。促进连锁店、超市等向农村延伸,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引导企业在城区设立地区总部、销售窗口,大力发展有欠发达地区特色的“商铺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着力培育物流、信息、商务、中介、金融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充分挖掘整合生态、历史和文化等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游,形成地域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休闲旅游区。拓展农家乐内涵,加强农家乐管理,提升农家乐水准。积极实施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力争创建1个省级旅游强乡(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加强旅游招商引资,力争实现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三是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力争新增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巩固化工、服装、工艺品等传统优势出口板块的同时,加大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竹木制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扎实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发展后劲增强,努力在招商选资和项目建设上有新成效。
  1.招商选资抓质量。紧紧围绕“招大商、招好商”的目标,工作精力向重大项目集中、资源配置向重大项目集聚、考核奖惩向重大项目倾斜,着力引进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全年协议利用资金25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2.6亿元以上。一是突出园区招商。完善招商考核机制,特别是在财政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建立捆绑考核、收益分享、合作共赢的机制。乡镇(街)要树立互利共赢和开辟工业税源的理念,主动吸引优势产业、优良企业和优质项目向两大工业主平台集中。二是突出重点区域招商。首先要把与我区开展资源产业合作的杭州、宁波两地作为重点,其次是周边的金、台、温三地,再次是其他发达地区,形成“2+3+X”的区域招商格局。三是突出产业招商。要重点围绕我区产业的优势特色,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作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引进关联度强、产业链长、污染小能耗少、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好项目。四是突出招商主体的责任落实。要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实行“领导分线招商责任制”,由分管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招商。建立“亩产论英雄”的激励机制,今年进东港工业园单独供地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要达到省“双控”指标。
  2.项目推进抓机制。把项目作为扩张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的载体,下大力气常抓不懈,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6.5亿元,增长20%以上。着力抓好五个工作机制:一是谋划储备机制。不断完善课题、规划、项目三大前期工作体系,加快形成项目生成良性机制,着力谋划一批产业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二是决策咨询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协调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评估和决策责任制度,严把项目质量关。三是分工包干机制。进一步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实行分线、分块、联合包干机制,明确职责,形成推进合力,促使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四是竣工验收机制。实行项目供地和工程开工、竣工履约保证金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相关优惠政策。五是督查考核机制。坚持和完善例会检查制度、反馈通报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制度规范服务,以机制促进合力,力争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建得快、效益好”。
  3.要素保障抓服务。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全力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一是强化科学用地。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为契机,做好“两规”的协调,为今后发展留足空间。积极争取省留计划指标、复垦指标、奖励指标和专用指标,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低丘缓坡开发和宅基地复垦工作,着力盘活低效用地和存量土地,完善征地办法,不断提高供地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是打造资金洼地。注重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筹措发展建设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园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对我区的信贷投入,建立政府、金融、企业相互信任、互惠共赢的政银企关系。通过区国资公司整合存量国有资产,进一步发挥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拓展政府融资新平台。三是构筑人才高地。要坚持自我培育与外地引进相结合,有针对性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和适用型人才,着重抓好技术蓝领、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等“乡土型人才”培训。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本地企业转移,努力缓解我区劳动力就业和企业招工“两难”问题。
  (三)着眼于城乡协调发展,努力在五城联创和新农村建设上有新提升。
  1.再接再厉,纵深推进五城联创。开展“五城联创”是衢州市“跻身百强”、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之举,既需要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又需要脚踏实地打好攻坚战。一是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按照“持续、规范、提升”的要求,建立绩效挂钩、待遇挂钩和责任挂钩、奖罚分明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面深化“门前屋后三包”、“卫生示范户”、周比月评年考核等制度,推广府山街道“路长责任制”和“四联共建”等行之有效的创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城区形象和环境卫生总体水平。二是在突破薄弱环节上下功夫。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郊村等区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在实现治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治乱、治差的力度。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城中村”环境卫生现状。加快整治城郊村违章建筑和“十乱”现象,建立以街乡为单位的市场化、专业化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抓好双发农贸市场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书院菜市场、昌苑菜市场。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重点抓好府东街小南门村拆迁安置工作,加快完成农民自建房建设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作。三是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整合机关、事业、学校、企业、街道、社区等部门力量,继续加大考核力度,完善投入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创卫宣传、督查等工作,将创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抓好沿路、沿街、沿溪的“三沿”绿化,形成环网相连的绿色生态景观通道。加大水环境污染防治,保障境内水系安全。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活动,加强企业治污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生态区建设,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新格局。争创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批生态示范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
  2.乘势而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使我区新农村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一是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坚持规划龙头地位,进一步修编完善以集镇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要按照“全面推进、普遍惠及、着力提升”的要求,加快推进沿线连片村庄整治,在巩固提升石梁至七里生态经济产业带的同时,继续推进花园至石室生态景观产业带建设,启动万田至九华生态文化特色经济带建设,力争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带,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继续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净化治理、畜禽污染整治、河道清理、沼气综合利用、万名农民饮用水等工作。二是突出抓好农村“三防”工作。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以及柑桔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防控和监测工作,严防疫情发生。严厉查处、打击销售使用“瘦肉精”、假冒伪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完善全区生猪定点屠宰的工作机制。加强森林消防制度落实,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避免森林火灾人员伤亡事故。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千库保安”工程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力度,做好防御小流域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工作。进一步完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预案,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活力,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多形式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依法推进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把那些守法纪、作风正、有文化,尽心为群众办实事的村民选进村民委员会班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深化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加强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按照省、市、区三级关于创建和谐社区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实现一半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一是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推进民主自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做好物业监管移交后的相关工作,进一步理顺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关系,发挥各方合力,更好地服务居民。二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着重在“便民、乐民、育民、安民、富民”上下功夫。以“便民”为核心,推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工作向社区延伸,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以“乐民”为动力,积极开展各类邻里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等一批社区特色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以“育民”为重点,加强社区居民的传统美德、公民道德、法制知识等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安民”为保障,深化“平安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安定、安全、安宁的文明社区。以“富民”为目标,积极引导居民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三是提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开展社区“四化”回头看,加快对改制企业宿舍、零星开发小区、背街小巷等重难点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进一步修复破损道路、下水管道,开展老街区墙体立面白化和绿化带补种,做到“整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启动西港片区详规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四是提升城乡社区牵手协作水平。在巩固省、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推广“坎底经验”,建立城区社区牵手农村新社区的协作机制,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建设,力争每个乡镇(街道)均建有3个以上的农村新社区。
  (四)着眼于和谐柯城构建,努力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有新进展。
  1.促进均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城乡教育,巩固教育强区创建成果,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教育借读费。完善城区小学“一校两区”的模式,积极探索城乡中小学“管理共同体”、“名师客校任教制度”等试点,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繁荣城乡文化,以争创“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县”为目标,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进一步丰富“两子”文化内涵。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个十百千”工程,培育一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建十个以上特色文化村、建成百个“农家书屋”、实现千场电影进农村。加快发展城乡卫生事业,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基层,加快区级医疗卫生建设,健全三级卫生服务医疗网络,全年建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健康进家庭、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深入开展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建设,继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巩固体育强区创建成果,加强城乡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切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考核管理,加大对违法生育行为的惩治力度,全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与此同时,要认真采取措施,加快人民武装、人防、统计、档案、外事、侨台、民宗、工青妇等事业的发展。加强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关心青少年与留守儿童成长。
  2.注重公平,完善救助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尽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加大企业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力度,推进城镇社会保险扩面,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达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城乡“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0%和95%。新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历年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开展临时救助,把高于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开展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
  3.强化扶持,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要广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按照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要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扶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实现全民比较充分就业。要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扩大就业帮扶群体,着力提高帮扶实效,在继续抓好城镇“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被征地农民等困难家庭人员就业的基础上,重点落实农村低保家庭的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执法检查,进一步改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4.突出基础,深化平安柯城建设。以打造全省最具安全感城区为目标,推进“平安柯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对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积极开展“三合一”场所火灾隐患整治工作,坚决避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实行信访维稳和发展“双联”责任制,完善信访联合接待中心,建立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技能。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着眼于执行力提升,努力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上有新提高。
  1.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立足规范政府工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做到部门职能法定化、岗位职责具体化、责任层级清晰化。一是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积极利用法律手段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健全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法律监督,接受区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二是促进民主施政。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建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大力实施政府“阳光工程”,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制约和监督。三是加强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抓源治本,从严治政,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修身自省,为政清廉。完善财政性资金管理、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各项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深入开展商业贿赂等专项治理,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2.进一步强化服务效能建设。立足于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强化抓落实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一是强化平台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窗口”行为、创新审批方式。加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按照“一门受理、分头办理、限时办结”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强化效能建设。充分发挥区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机关效能“110”对话平台、行风监督员的作用,继续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和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促进机关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推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强化政风建设。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勤俭办事业,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公款考察的管理机制,坚决纠正一些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优化行政运行成本。继续开展“两年”、“三服务”等系列活动,深入基层,破解难题,切实帮助群众和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深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今年继续认真抓好10件为民实事。①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新建3000亩柑桔品质提升工程示范基地;成立区鲟鱼养殖合作社,新建3个各1000平方米水泥养殖池的养殖小区;建成规模200亩以上、亩产值超千元的竹林增效示范基地4个,基地示范户人均增收600元,竹产业总产值增幅10%以上。②千万农民饮用水:解决与改善2.32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③村庄整治:完成3个市级示范村、20个整治村建设,启动万田至九华特色经济带建设。④衢州柑桔贸易城建设:完成贸易城基础设施配套,完成贸易城总体形象工程进度的80%。⑤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完成当年度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工作。⑥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建成35公里农村联网公路。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人员达到9万人以上,参保率80%以上。⑧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完成50%以上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⑨社区环境整治:继续全面深入地开展“六清理”、“五整治”活动,完成老街区、背街小巷墙体立面白化10万多平方米和破损绿化带补种2万多平方米。⑩就业再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帮助农村低保户劳动力实现就业100人。
  同志们,今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创业创新、富民强区”新局面,为推动柯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于网站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衢州市柯城区电子政务中心建设管理 浙ICP备05002281号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