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之窗 -> 讲话文论
对发展壮大市区蔬菜产业的思考
      访问次数:
<style id=_Custom_Style_>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style>
<P align=center>王国强</P>
<P>  柯城区是我市城郊型农业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柯城区政府按照“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的要求,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生产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蔬菜面积5.75万亩,占全市蔬菜面积的11.7%;总产量11.6万吨,占全市的15%;产值2.03亿元,占全市的26.5%。<BR>  一、柯城区蔬菜产业现状<BR>  (一)蔬菜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建有常年蔬菜基地13400亩,其中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0500亩,全年蔬菜复种面积5.75万亩,商品蔬菜年上市量11.6万吨。有100亩以上连片基地15个,设施配套完善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个。<BR>  (二)蔬菜品质提高较快。近年来通过成立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建立质量安全监控网,开展科技攻关等措施,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蔬菜品质和种菜水平从整体上得到了提高。省质监局、省农业厅对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多次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残留检测,数据显示农残超标率明显低于丽水等相邻市县,在全省排名领先。<BR>  (三)高山蔬菜优势凸显。柯城区高山蔬菜面积7000亩,主要分布于七里、石梁、九华等山区,去年以来,通过新技术推广、打造品牌、加大宣传、项目申报、对接上海等措施,使柯城区高山蔬菜在衢州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近年来,高山蔬菜价格持续攀升,七里乡种菜大户在高峰期日收入1000元以上,“短平快”的蔬菜种植业已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脱贫致富的潜力所在,蔬菜产业凸现成为山区农民新的增长点。2006年区政府将高山蔬菜列入柯城五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BR>  (四)品牌效益明显增强。近年来,柯城区分别注册了“绿安”、“七里峰”、“蔡老大”、“龙印”4个无公害蔬菜商标,在品牌上逐步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的格局雏形;东门、沙湾、官碓、七里等750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基地认证,七里高山茄子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蔡老大”、“龙印”等高山蔬菜产品已进入了衢州各家超市。今年,由蔡老大高山蔬菜有限公司申报的红壳笋产品已被认证为国家级有机农产品,龙印品牌也已申报为衢州名牌。<BR>  (五)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建有柯安、绿丰、云中、“蔡老大”等1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各个合作社制度规范,根据季节需要不定期地进行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组织生产销售等活动,蔬菜组织化生产逐步增强。<BR>  (六)农民种菜愿望空前强烈。山区、郊区农民对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据统计,2006年农民商品性蔬菜面积新增1500亩,自给性蔬菜面积新增1800亩,蔬菜生产氛围明显回升。另外食用菌发展也较快,至2006年底,全区全年栽培食用菌数量880万袋,是2004年的58倍,鲜菇总产量3900吨,总产值2000万元,在九华、石梁、航埠、万田、七里等乡镇,涌现出一批食用菌种植村和种植专业户。<BR>  (七)旅游业带动蔬菜产业。针对七里乡高山区独特的生态地理生长环境和野菜资源较丰富的实际情况,通过人工栽培,引进、开发具有“农家乐”特色的观光采摘游蔬菜基地,实现游客从吃农家菜、购农家菜发展到游农家蔬菜基地,进而感受采摘高山蔬菜的乐趣,帮助山区农民提高种菜效益。<BR>  二、问题与困难<BR>  (一)基地建设标准不高。近几年来,随着西区、高新园区、专业市场等建设需要,蔬菜基地征用大幅度增加,以东门、北门等村为主的一些城郊蔬菜基地不断被征用,近郊菜地严重萎缩。同时,蔬菜基地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老化,防灾抗灾能力差,难以确保蔬菜生产和蔬菜质量。<BR>  (二)城镇蔬菜供需失衡。经对市区各蔬菜市场调查,目前我市蔬菜生产处于自给不足的状况,市区蔬菜70%以上依赖外埠蔬菜,如市农贸城全年总进菜量约50万吨,其中外地蔬菜占85%,本地蔬菜仅占15%。<BR>  (三)安全保障相对滞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蔬菜的要求也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目前市区蔬菜安全问题存在着“三滞后”:<BR>  一是高毒农药准入滞后。近年来虽加强了对违禁农药监管力度,仍有少量农药经销商销售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BR>  二是无公害蔬菜产业提升滞后。市区外埠蔬菜份额日益扩大,而外部蔬菜农药残留缺乏即时检测,也没有市场准入机制,难以确保蔬菜质量安全;另外,季节性菜地、农民自留地种植的蔬菜、市经济开发区和西区等蔬菜基地没有纳入无公害蔬菜监管范围,存在一定的监管盲点。<BR>  三是检测网络相对滞后。目前市区只在柯城区蔬菜办设立了一个检测点,仅对柯城、衢江、常山和龙游的部分基地蔬菜进行检测,没有能力对市区的蔬菜进行全面检测,市区最大蔬菜交易市场衢州农贸城也只是不定期的进行检测,许多有毒或超标蔬菜未经检测直接进入消费者餐桌。<BR>  (四)配套投入偏少。目前蔬菜经费仅有少量的蔬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基地建设。由于没有科研、科技推广资金支持,缺少科研、科技推广必要的硬件,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工作难以开展,一些先进的蔬菜生产技术和成果推广到位率低,许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BR>  (五)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力度不大。统计资料显示,由于市区蔬菜商品化处理及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成套设备少,关键设备性能差,蔬菜以鲜销为主,加工量不到鲜销蔬菜总量的2%,全区蔬菜龙头企业、蔬菜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全区蔬菜生产的联动不大,蔬菜生产没有形成应有的气候,缺乏相应的带动能力。<BR>  三、对策措施<BR>  要实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的质量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使我市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有一个较大突破,在具体对策措施上建议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BR>  (一)建议市、县(区)尽快建立一个由“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无公害蔬菜工作机制。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实行年终考核制,并建立长期投入机制,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蔬菜事业费。对种植、返销、加工企业进行奖励,设立技术推广专项资金,扶持协会、合作社发展和建设。<BR>  (二)建立稳固的科技支撑体系,确保蔬菜的质量和效益。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一是加大山地蔬菜、名优精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二是加快现有成熟的“蔬菜瓜果多样化增效技术”的研究消化和培训推广。如山地蔬菜“微蓄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等。三是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储备。<BR>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原有基地不断减少,新基地建设较慢,配套设施滞后,山区耕地缺水少路。要发展蔬菜生产,尤其是要发展山地生态蔬菜,势必要解决道路和水利设施两大问题。在增加财政对蔬菜基地配套设施投入的同时,将蔬菜基地建设中的水、路、电等问题纳入当前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康庄工程建设和加快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作综合考虑,统筹解决。<BR>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蔬菜加工。发展蔬菜加工是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是有效化解市场风险的手段和途径。要扶持现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抓住我省“山海协作”工程的有利时机主动到蔬菜加工发达的地区,寻找加工订单、出口订单,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规模、有实力、有品牌的蔬菜加工企业落户衢州,带动蔬菜加工业和提升加工水平。大力发展蔬菜“采摘游”与休闲观光项目,通过旅游业带动蔬菜业<BR>  (五)强化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议尽快筹建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督体系,重点抓好检测中心和农产品产地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经营、加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把好蔬菜的检测关,让消费者吃上营养、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蔬菜。</P>

 

 

关于网站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衢州市柯城区电子政务中心建设管理 浙ICP备05002281号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