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领导之窗 -> 讲话文论
刘炳炎同志在全区服务业暨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访问次数:
                              (二○○七年四月六日)


  一、2006年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工作的回顾
  2006年,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战略,突出招商引资、强势推进项目建设,服务业、外向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88亿元,同比增长14.8%;服务业增加值为17.99亿元,同比增长13.4%,服务业从业人员为8.98万人,同比增长10.3%,服务业投资额13.43亿元,增长17.82%,服务业税收达1.74亿元,同比增长30.98%。
  外贸进出口总额4502.91万美元,同比增长32.31%,其中进口489.97万美元,同比增长399.56%,增幅居全市首位;出口总额4012.94万美元,同比增长21.41%;合同利用外资12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5万美元,列全市第一;外经实现零的突破,巨恒化工制造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设立贸易有限公司,圣德果业有限公司“圣德”牌已分别向德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申请办理商标注册。
  回顾总结去年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服务业方面
  1.商贸服务业经营红火。在一批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全区批零贸易、餐饮、娱乐、休闲等行业经营状况喜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88亿元,其中批零贸易业为22.12,同比增长16.5%,住宿餐饮业为5.23亿元,同比增长10.7%。全球零售业巨头(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零售企业500强之首)沃尔玛、中国最大零售连锁企业世纪联华旗舰店、中国家电连锁巨头国美电器一批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大型零售企业相继落户并开张营业,大大改善了柯城区的消费环境,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和本土企业调整战略,在壮大本土企业实力的同时,使市区的商业格局更趋合理。
  2.专业市场建设初具规模。2006年全区各类专业市场为36家,其中亿元市场有7家,比上一年增加2家,年成交额超55.11亿元,同比增长34.74%,摊位数量1985个,增加了57个。衢州专业市场城已有8个专业市场入驻,新凤朝装饰材料市场、衢州石材市场、衢州五金灯具市场、衢州钢材市场相继开张营业,营业额超20亿元。2006年衢州专业市场城协议引进市场项目5个,协议投资总额2.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1.34亿元。目前衢州专业市场城已初步具有一定的集聚和幅射效应,部分市场幅射半径达200公里。
  3.个私流通经济持续增长。2006年个体工商户达10566户从业人员达23943人,新增个体工商户 2756户,完成市下达2300户的120%;私营企业2696家,从业人员达28470人,新增私营企业389家,完成市下达210家的18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6379户,从业人员12435人,住宿和餐饮业1210户,从业人员4252人。私营企业批发和零售贸易996家,投资者996人,雇工6699人。
  4.新型业态蓬勃发展。表现在以连锁商业、物流业、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超市、连锁店、加盟店、便民店、专卖店数量迅速增加,经营领域不断拓宽。据统计,2006年市区共引进沃尔玛、联华旗舰店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13个。物流业发展也非常迅猛,仅上洋就有物流企业8家,总资产3.917亿元,货运能力达274.76万吨,营业额达8530万元,仓储面积达48万平方米,拥用各类车辆729辆。如:衢州市新都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资产总额5000万元,2006年货运(配送)总量35万吨,自有仓储面积2万平方米,拥有车辆20辆,当年营业收入达1159万元。流通业电子商务异军突起,部分企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企业电子商务价值链,在生产、物流、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化流程。不老神有限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5.农村连锁经营业发展较快。全区累计建成连锁超市的乡镇已达13个,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放心店的行政村已达238个,农村放心店覆盖面达89.1%;航埠镇43个行政村建成51家放心店,实现放心店全覆盖,所有放心店食品实行统一配送,实现食品配送全覆盖。
  6.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强化。一是在全省首创“社区就业超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区4家“社区就业超市”共登记求职人员342名,共征集开发了202个岗位,培训就业人员256人,帮助实现就业187人。二是在全区25个社区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站),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婚姻、殡葬、育婴托幼、卫生、教育、便民利民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三是加强“81890”社区服务品牌。先后开设了天天家政、天天维修、天天信息、天天装饰等四大类30多个服务项目,并推出了单位全面保洁和家政套餐服务。
  7.品牌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不老神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成为衢州市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新增省级名牌2个:圣德果业、柯香米业;市级名牌复评3个:绿峰茶机、申光电器、不老神;邵永丰被商务部确认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产品。衢州农贸城2006年交易额达27.3亿元,进入全省百强之列。同时被商务部列为“双百市场工程”(即:100家重点改造提升批发市场,100家重点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年内新凤朝市场、石材市场新增为浙江省三星级市场。
  (二)外向型经济方面
  1.外贸出口队伍进一步壮大。全区现有获权企业70家,其中2006年新增14家;累计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44家,同比净增7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9家,出口299万美元,其中当年新获权即实现外贸出口零的突破的企业三家,分别为:艾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衢州大自然石材工艺有限公司和衢州托邦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2.外贸龙头企业作用明显。全区2006年出口1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12家,出口额总计3138万美元,占全区外贸出口比重达78.2%,其中出口300万美元以上企业4家,浙江龙凤制衣有限公司出口521万美元,成为我区2006年首家出口突破500万美元的企业。
  3.三大出口主导产品初步形成。我区出口商品共15大类51个品种,化工、纺织服装、塑料制品是我区的三大主要出口产品,2006年,此三类产品出口额总和占全区出口产品总额的64%,其中化工产品出口1004万美元,占出口产品总额的25%,纺织服装出口95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3.9%,塑料制品出口608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1%,均已初步形成出口规模。
  4.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到2006年底,我区产品出口已达84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北美洲等传统市场的出口分别为988万美元和1075万美元,同比增长21.4%和89%。新开拓了巴林、刚果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5.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利用外资历来是我区的短腿,2001-2005我区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39万美元,不及我省发达地区一个项目的实到外资。2006年,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485万美元,是前五年总和的2倍多。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大项目数量增加,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个,合同外资800万美元,占总数的58.5%,总投资150—250万美元的新批和增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568万美元。5个项目平均单个项目合同外资274万美元,远超过了历年水平。
  2006年全区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攻坚克难、合力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特别是在宏观调控形势趋紧,各项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大家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商贸兴区、生态建区”战略不动摇,抓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松劲,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确实难能可贵。在此,我对大家在过去一年中的辛勤努力和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不容乐观。去年,国家相继在货币信贷、土地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新政策, 上个月,国家又将银行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这些对我区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二是经济总量偏小。2006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7.88亿元,是全市153.86亿元的18.12%,这与衢州市主城区的地位不相适应;服务业从业人员8. 98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8%,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远。外贸出口总量偏小,进出口总额不稳定。我区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4012.94万美元和485万美元,虽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进展,但只占全市的8.7%和1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结构不合理。我区服务业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的局面仍没有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尤其是为工业配套服务的产品研发、企业诊断、工商设计、市场调查等行业几乎为空白。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中介等虽有发展,但数量不多、体量不大,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占的比重偏低。外贸出口主要依靠化工、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三大传统出口产品的格局没有改变;外贸依存度仍然偏低。2006年全市外贸依存度为13.1%,我区外贸依存度为10.2%,排在全市倒数。生产企业出口占比少,特别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少。2006年生产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319万美元,仅占全区出口总量的32.9%,而我市其它县(市、区)生产企业出口所占的比例都在65%以上。四是产业特色不明显,特色竞争能力不强。缺少大规模、具备很强产业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名牌产品比例偏低。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规范管理力度加大,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经济总量在某些行业还在做减法。五是发展不平衡。我区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外向型经济的地产品不多,虽然有一些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但主要原因是个别乡镇、街道、部门认识不是很到位、工作措施不够有力。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有些同志把工业化简单地等同于办工厂,甚至把发展工业与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割裂开来,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如:2006年外向型经济工作考核中,少数单位没有完成任务。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7年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
  2007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商贸兴区”战略和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十一五”规划,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增长方式,以规划政策为引导,项目为载体,推动我区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全区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完成外贸出口4860万美元,同比增长21.1%,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加快市场园区建设,努力建设品牌市场,确保新开发土地面积100亩以上,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00万元,新开张专业市场2家以上,完成招商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亿元。依托浙江(衢州)建筑装饰材料博览会平台,加大专业市场的宣传和营销,加快专业市场培育步伐。加快推进衢州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完成投资3000万元。切实加强对外贸易,力争培育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家,出口超500万美元的企业2家,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企业10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工作中要切实找准三个着力点:
  1.以项目为依托,增强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项目是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抓手,要根据我区服务业、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有计划、高起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的重大项目。2007年要确保按进度完成省、市、区5个重点项目(衢州柑桔加工贸易城、衢州旧货调剂市场、机电设备市场二期、龙城大酒店、特色商业街项目)的建设。同时做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启动玻璃工艺品市场项目。
  2.以重点区域为载体 ,增强发展的集聚力。要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合理布局,集中建设一批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的服务业集聚区。我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一是衢州专业市场城和衢州柑桔加工贸易城,以发展各类建材装饰材料专业批发市场和柑桔加工包装交易平台为主;二是老城区,要《衢州市中心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建设特色商业街和发展社区服务业为主。三是各乡镇所在地和行政村要以建设和培育连锁超市和放心店为重点,营造农村良好的购物环境。外向型经济重点要依托“1+4”平台,培育出口成长型企业。
  3.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发展的竞争力。要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优势主业、知名品牌、较强实力的大型服务业和出口骨干企业。大力促进规模市场提升层次,完善信息平台和服务功能。要以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省内名牌,积极争创国家名牌,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三、2007年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工作重点
  2007年,我区服务业、外向型工作要强化产业意识、项目意识、统筹意识、民生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有序地推动我区服务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加快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着重要抓好省重点项目衢州柑桔加工贸易城建设,加快推进浙西五金城、衢州旧货调剂市场、机电设备市场二期建设,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着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环境,花大力气培育好各个专业市场。
  2.健全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以建设社区家政、诊所、餐饮、超市、中介、信息等为载体,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构建社区服务“10分钟生活圈”。深化社区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家政、保洁、物业等与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社区服务业。重点要推动社区服务产业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完善化、服务活动有序化、志愿者队伍普及化。同时,充分利用我市家政服务的品牌优势,鼓励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培育1-2个家政服务龙头企业。
  3.强化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让农民吃上“放心食品”。2007年是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的最后一年,要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全面实现“万村放心店”100%覆盖,村级放心店连锁配送率达40%以上的工作目标;深入推行乡镇食品安全双覆盖,推进学校连锁超市和放心店建设,争取把全区所有学校商店培育成为放心店;继续实行监管责任制,全面整合群众监督网,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信用体系、应急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农村食品安全体系,让农民吃上“放心食品”。
  4.加强生猪屠宰管理和“放心肉”工程建设,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加强对生猪饲养和饲料生产环节的监管;建立生猪及其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生猪屠宰环节监管;推行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索证、索票制度,建立机关、企业、学校和医院、宾馆等集体伙食单位生猪产品统一配送制度,开展“品牌肉”工程建设,加强对猪肉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同时切实加大生猪屠宰的执法监管力度,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全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75%,肉品供应达到“放心肉”标准。
  5.提升改造农贸市场。实施市区农贸市场商品准入制度,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按照浙江省《农贸市场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双发菜市场实施标准化提升改造。全面强化检测中心、检测站、检测车、检测点四位一体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定性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商品市场的商品准入工作,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
  6.强化品牌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完善品牌建设政策意见,组织开展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参加商标和名牌评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力争培育国家级名牌1个,省级名牌2个,市级2个。
  7.构筑平台支撑体系。要构筑和依托金融支持、信息支持、等服务平台支撑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平台建设,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组织针对性和目的性更强的银企对接,做大做强企业。二是加快电子商务等各类信息支持平台建设,推进服务业、外向型企业的信息化。特别要提高电子商务在流通业、对外贸易中的应用,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流通企业和出口型企业40%要运用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系统,提高我区商贸业和外向型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8.加强出口企业的培育。加大我区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竹木制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的出口比重和出口龙头企业的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华交会、厦洽会、义博会等的国内外企业投资洽谈活动。鼓励并帮助我区尚未获权的生产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积极推动巨桑家私、九州化工、乐迪电子等现有获权生产企业尽快开展自主出口业务。大力引进一批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壮大出口队伍。加快外贸人才引进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

 

 

关于网站 | 常见问题解答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衢州市柯城区电子政务中心建设管理 浙ICP备05002281号
建议IE5.5,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